“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必须依赖社区资源和居民力量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不能仅仅停留于“回应社区居民之需求”,而是要同时敦促所有社区居民积极履行“居民社区责任”。如果说居民所需求的“社区服务”可被视为一种“居民之权利”的话,那么,积极履行“居民社区责任”则可被视为一种“居民之义务”。社区,是居民的社区,而不是居委会或政府的社区。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针对“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这个概念给出了解释,即“以社区小区为单位,在公共空间中嵌入一种或多种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性服务。可以是养老托育、社区助餐;也可以是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要让居民能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显然,这个概念解释是清晰的,也便于老百姓理解和一线部门操作。
有关部门在这一段时间节点提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这个新概念,是充分考量了当下日趋深刻的时代背景,即我国城市化进程迎来了一个新的局面:一方面,大多数城市已整体进入“更新”阶段;另一方面,城镇化人口普遍出现老龄化和少子化的现象。由此一来,如何更好地为城市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少”居民提供更便捷和健全的公共服务,成为中国城市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诚然,尽管“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这个概念听上去好像政府主要致力于解决公共服务供给所需的“硬件”问题。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同样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软件”问题。关于这一个“软件”问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指“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可持续供给问题”。那么,该怎么样解决这个“软件”问题?作者觉得,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可持续供给,不仅需要有为政府的持续发力,而且需要有效市场的充分介入,同时也需要充分动员包括社会组织等在内的社会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
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尽快更新城市治理理念,要充分意识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健全化和便捷化,必须紧紧依赖社区的资源和居民的力量,而不能仅仅满足居民单方面提出的服务需求,或者一味地从上而下去弥补所谓的“社区之缺陷”。依照我们长期的基层田野调查发现,凡是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可持续化的地方,都能积极挖掘和充分的发挥社区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社区居民的能动性。理由很简单,即使是在同一街镇范围内的社区,其资源禀赋都不完全一样,生活在其间的居民之素养、能力、参与度都存在差异性。
为此,在构建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个社区的现存资源和居民的天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同时在社区体检的基础上,采取民主协商的方式,积极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去参加了,进而实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可持续性供给。反之,如果一味地从上至下提供政府自认为居民需要的社区嵌入式服务,那么很可能遭遇居民不满意、不买账的尴尬情况,同时可能进一步强化居民“等、靠、要”的惰性思维。
国际经验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过程中,尽管“组织化和职业化的系统”有能力提供社区服务,但唯有居民自治力量才有能力提供针对所有居民的关切式服务。换言之,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的可持续供给只能在这样一些社区得以构建:那里的居民——而不是机构或专家——选择走在一起,打造一个他们渴求的未来。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组织化的系统(即政府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存在公共财政能力的制约,职业化的系统(即市场系统)所提供的服务存在偏漏性和外部性的风险。而熟知社区需要和情况的,唯有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当居民能够以自治的方式参与社区嵌入式服务供给时,被组织化系统和职业化系统所遗忘或忽视的居民服务需求,才能以社区自助或社会公益的方式加以关切式地弥补,进而才能寻找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契机或途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不能仅仅停留于“回应社区居民之需求”,而是要同时敦促所有社区居民积极履行“居民社区责任”。如果说居民所需求的“社区服务”可被视为一种“居民之权利”的话,那么,积极履行“居民社区责任”则可被视为一种“居民之义务”。社区,是居民的社区,而不是居委会或政府的社区。
《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而不是由民政部或住建部等部委牵头制定,也是需要我们来关注的一个现象。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社区场景助力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景,民政、商务、住建等条线部门均纷纷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并取得显著之成效。然而,条块分割而治的问题也日趋凸显。希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这个概念能够很好地融合诸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绿色社区”“完整社区”等概念,同时政府能够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统一的工作协调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各种资金和力量,进而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以此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在社区生活场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俞祖成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晓颖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