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论文案例选登】加强科技审计 服务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06 07:43:04 来源:雷电竞下载APP官网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化的发展,数据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猛、便捷,会计电算化和财务软件等得到普遍应用,这使得审计工作逐步从传统的手工审计转为计算机审计。在时代与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下,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加快步伐,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的新趋势。文章分析了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在现代化审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研究了目前存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基于这些现状提出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使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机构对系统内各直属单位、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的财务情况、业务活动进行审核检查,并评价其是否真实有效、是不是合乎法律合规就是本文下述的“教育内部审计”。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的审计事业逐步向现代化审计阶段过渡,教育内部审计也面临着转型期,其审计范围不再只局限于单一的收入支出审计,更多地把审计重点放在绩效评价、专项经费评估等方面。为了教育内审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如何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内审质量和监督效果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目前主要是采用翻阅财务档案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审计项目。内审工作人员通过借助电脑等电子设备,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行业趋势、经济情况等,运用相关审计软件对其进行审核检查和评估就是我们所说的计算机审计。
财务审计有着数据量大、内容多、事项多的特点。传统的手工审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率也不高,而在计算机审计技术下,内审人员如果要对某个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只需要利用审计软件获取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再充分的利用软件的自动筛选、分析汇总、表格查询等功能,就可以将有关数据来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以达到审计数据分析结果共享的作业模式,从以前个人分散工作的传统模式转变过来,这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引入计算机审计技术后,内审人员就可以从传统繁琐的查账簿、翻凭证中解放出来,运用审计软件就可以从数目庞大的信息中快速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与比对,找出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变化趋势等,使审计条理更为明晰,可以高效率地审查出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并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找出一些重大问题的有效线索和证据;也能实现原有的人工审计模式下所不可能完成的周密性审阅和检查,从而将审计工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为了推动全面审计的开展,保证审计资料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审计人员凭借计算机审计技术能更迅速、更全面地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审计进场结束后也能有效地监管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从而规范了审计质量、防范了审计风险。
某些审计项目如专项经费审计只需要对某几项核心数据来进行审计分析,而数目繁多的财务数据往往会增加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模糊审计工作的重点。审计项目的准备阶段中,审计人员在事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真实的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借助计算机审计技术,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资料做采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与对比判断,迅速找到本次审计项目的侧重点,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合理分配审计力量,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审核检查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在我国的审计队伍中,掌握专业财务知识的人多,熟悉金融、工程、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少。近年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内审人员只靠拥有审计专业相关知识和简单的电脑技能已经远远不足。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内审人员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它具有数据汇总、筛选分析和公式计算等多种功能。但由于日常工作的局限性,大多数审计人员往往只掌握了最基础的求和、筛选、排序等功能,日常应用只停留在较低层面,电子表格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反而有一些资历深厚、经验充足的审计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思想上比较保守,再加上接触新事物的机会不多,认为电脑不如人脑,还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来的得心应手,不愿意把时间耗费在学习掌握计算机技能上,长此以往就很难提出符合现代审计需要的审计意见。
由于单位基本性质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科目应用以及账务解决方法等方面与企业会计相比截然不同。而目前,我国的审计电算化事业尚在起步阶段,审计单位采用的大多数审计软件都是针对企业会计,适用于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系统的审计软件更是寥寥无几,也还没有一款通用的审计软件能做到覆盖全行业,包罗全领域的。尽管有一些通用的审计软件包含事业单位审计的操作模式,但功能往往最简单,只具备常规的账目查询程序,有时难以适应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的实际在做的工作需要。
在进行现场取证时,审计人需要对大量的财务原始凭证、预决算报表、合同文件、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取证,这些取证资料可以直观地体现审计信息,以此作为审计签证单的证据。目前在教育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采用的取证方法是复印取证和拍照取证,但两种方式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复印取证虽然直观,但是一般财务凭证都是采用折叠装订的方式来进行归档,取证时需要先展开原始凭证再进行复印,后期的整理、归类也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同时在离场时还需要携带大量的纸质资料,如果不慎遗失会有较大影响。尽管拍照取证相对于复印取证来说更为便利快捷,也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效率审计的工作需要,但鉴于审计过程中需要采集的资料较多,审计人员在后期需要将收集的全部审计资料做一个有机的整合,这些资料的整理归类、排版归档耗时耗力,对审计人员来说无疑也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这两种取证方式均占用了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必然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审计工作的效率。
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壮大内部审计力量,有计划地引进掌握一定审计知识与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逐渐完备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内审队伍,推进内审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如审计软件的使用、Excel表格的功能拓展等方面,并学习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文件制度。在现代化审计的新趋势下,审计人员应步履不停地探求内审工作的新变化、新规律,并把这些理论知识与我们的实际在做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引入计算机审计这一新兴审计工具,大力推动审计技术的革新,积极提升审计人员的水平。
同时,广泛征集业内专家的意见,制定规范统一的审计工作条例作为审计行业的操作指南,通过不一样的地区、不相同的领域间的审计工作交流,将一些带有共性的审计项目进行展示,并全面推广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从而对提高教育系统的审计质量、履行教育内审的监督职责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育内部审计应结合自己真实的情况,充分比较市面上主流审计软件的优势和劣势,从中选择适用性很强、功能全面、操作简单便捷的审计软件,并与软件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后续开发及维护协议,以适应一直在变化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同时,还可以充分借鉴企业审计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方法,并应用到教育内审工作中去。
一是审计取证应趋于多元化。审计机构应在审前准备阶段就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行业环境等资料做收集、整理,拓宽审计的取证范围;审计人员应在审计进场时同步查询取证与归类整理,改进原有的取证方法;审计机构也要关注不同渠道的证据来源,如外部资料、电子数据等,扩大审计的取证途径。
二是可以逐步采用电子档案进行归档,明确哪类资料可以电子审计取证、哪类资料仍需纸质整理归档,减少不必要的打印复印整理纸质文件的时间。
应分领域加快建立审计法规、审计资料、审计档案以及被审计单位资料等数据库,并一直更新完善数据库内容,促使审计成果、信息共享,发挥审计的协同作用,为审计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切实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为内审工作提质增效做好基础工作。
在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下,不停地改进革新的经济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会计模式,与其紧密关联的审计工作在网络信息化环境中的技术创新也就成了大势所趋。计算机审计工具是对审计技术的一种创新,是保障各个审计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在中央审计委员会上,习曾提出“要加强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这正为我们的教育内部审计事业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责,发挥教育内审的保障作用,我们该积极探寻审计技术的革新,致力于提高审计管理的水平,从而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审计服务。
[1] 夏敏,2014:财税计算机审计实践探索与体会[J],会计实务(48),P126-127。
[2] 崔灿、谭弘恩,2017:创新辅助审计手段,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对农业部内审辅助审计工具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1),P22-23。